在6月2日东方会介入手术直播现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演示了3例高难度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开通技巧。该3例病例均为逆向开通,术者展示开通高难度CTO的不同技术,转播现场座无虚席,与会者受益良多,让与会专家了解了国内外CTO介入治疗的最新理念和前沿信息。
右冠中段发出锐缘支后无残端CTO
极其扭曲、反复尝试失败的右冠CTO
左前降支近段CTO
瑞金医院成功完成三例复杂病变介入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卫峰教授和张瑞岩教授团队承担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手术转播。
第一例为数月前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导致右冠状动脉远段夹层伴壁内血肿的患者,术前造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近段重度狭窄伴瘤样扩张,远段右冠状动脉原有的血肿已吸收,血流TIMI 3级,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于右冠状动脉中段置入一枚药物涂层支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台手术由丁风华教授担任术者,该患者为右冠状动脉中段的CTO,J-CTO积分为3分。丁风华教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了双侧桡动脉入路,分别选择7 F指引导管,双侧造影显示CTO病变未见明显的锥形残端,这是手术的难点。丁风华教授首先选择正向策略,在微导管支撑下,首先尝试Fielder XT-R通过病变,但始终被分支干扰无法进入CTO体部。随后将导丝升级为Gaia 2nd,在对侧造影的指导下,导丝顺利通过CTO,到达远段,球囊扩张后置入2枚药物涂层支架,效果良好。
第三台手术难度较高。患者为右冠状动脉开口畸形伴慢性闭塞。根据患者解剖情况,术者选择了逆向途径,经过精细操作,导丝顺利通过了心外膜侧支到达右冠状动脉CTO以远,随后选择Fielder XT-R逆向顺利通过阻塞段到达主动脉根部。为了建立轨道,术者用了特殊的圈套器将导丝体外化。由于右冠状动脉开口畸形,术者选用了5 F Guidezilla延长导管增加同轴性。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于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分别置入2枚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无残余狭窄,血流TIMI 3级。
术前冠脉无创性功能检查指导介入手术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在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功能学评估等领域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次直播手术由本院心内科魏盟主任、沈成兴主任、陆志刚主任、马士新主任、赵钢主任及金贤医师完成。
此次直播手术的特色在于术前冠脉无创性功能检查对手术策略制定的指导意义。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可提供三维的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数据,然而影像学需要结合解剖狭窄和血流储备功能指标等数据才能对病变缺血程度全面准确评价并进一步作出合理的临床决策。近年来,基于CCTA技术发展的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CT-FFR)、CT心肌灌注成像(CTP)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无创功能学评价提供了可能,CTA与CT-MPI结合运用为冠心病无创性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较为准确的方法;CT-FFR的出现使得患者无需使用腺苷及进行额外的CT扫描即可从标准CTA计算狭窄冠脉的FFR,从而更好地无创性评估冠心病患者预后及是否需要血管介入治疗。
因此,上述新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射线量的前提下提供无创“一站式”的解剖和功能评价,特别对于疑似胸痛人群的筛查以及多支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制定上更具优势,为靶病变的选择和血运重建的获益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减少有创检查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此次转播的病例术前进行CT-FFR和CTP检查,借此对临界病变血管进行功能评估,术中再利用有创FFR等检查进行验证,最后顺利完成手术。